(相关资料图)
作者丨徐瑾
知名青年学者、公众号《徐瑾经纪人》主理人
高考刚刚结束,填报志愿的热闹还没消散,一个“山河大学”的梗却突然在网上火爆起来,短时间内流量暴涨。在内卷的时代,网络的狂欢其实往往映射了现实的尴尬。这一现象,又是映射了谁的希望与无奈?
虚构的大学为何在网络爆红?
所谓“山河大学”,根据媒体报道,原本源于网友的一句调侃——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四个省份是高考大省,合计大概有343万考生,如果每人出1000元,总共是三十多亿,有了这笔启动资金,就可以借此打造一个四省交界的综合性大学,面向“山河四省”招生。
这个调侃想法却骤然得到网络接力响应,瞬间“山河大学”诸多“周边”一应俱全,官网、校训、校徽、院系、招生简章、录取通知书等产品,多才多艺的网友们接力设计出来,甚至连领导班子也安排好了,有人说杜甫,也有人主张用网红,“张雪峰校长,郑强校委书记,罗翔任学校法务,辛吉飞任餐饮部部长,马晓磊任招商办主任”。这场网络办学讨论声势浩大,热情甚至惊动了教育部,相关人士表态说,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,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。
为什么山河大学能火出圈?本质上这体现了四省高等教育的无奈现状:在这四个省,985与211高校可谓屈指可数。山河四省情况如何?山东情况还算不错,除了山东大学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等名校之外,各类大学也不少,至少数量算起来可以在全国排前列。但河南、河北、山西三省就真的是惨,人口超过2亿,没有一所985大学,河南和河北省也只有一所211大学。
但是,这个虚拟大学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么?遗憾地说,恐怕很难。首先,就算是山河大学建立起来,也解决不了四个省份考生的根本问题。一个大学招生人数有限,就算是清华北大这样门类齐全的大学,一年本科生招生规模也不超过4000。
这还要算上不少国际学生和华侨子弟,譬如2023年清华本科招生计划大概3000名,普通高中统一招生计划为2500名,自主选拔计划为500名。这么算来,对应这四省343万考生,多出3000名考生名额,哪怕全部面对这四个省招生,招生率也就是多个千分之一。
其次,从操作层面,山河大学基本上无法成立。明面上,教育部是发声了,但是四个省份协同的高校实在没有先例,毕竟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了,这个道理在哪里都是这个道理。
退一万步说,要是政府真能出面,走公立路线,无论成立时间还是领导人选,都不能如网友的如意算盘;另一方面,按照网上说的众筹,且不说能不能成功很难说,毕竟集体行动难度很大,而且这样能自筹自我管理的高校,只能是民办大学。问题是,中国目前不缺民办大学,已经有不少民办大学,根据2023年数据,民办本科院校412所,对比之下公办本科849所。这些民办大学当然也有优秀的,但是多数比起公办来说贵且认可度低,有多少能够真正赢得考生的心呢?
现在大学生就业那么难,考编成为很多人梦想,就像一个山河大学新闻下的那句评论,大概就可以让很多人破防,“就算募捐成功了,很多编制招聘的时候也不要,因为不是985、211”。
山河大学在虚拟空间的走红,在现实层面却难以落地,都在拷问一个基本问题,那就是在一个新时代,我们如何重新定义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公平。
即便人人都是大学生,竞争依然激烈
教育的目的是什么?很多人会说教育是为了追求知识,这其实有点奢侈。对于多数人,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就业。但是在内卷环境中,大学生也不得不面临脱下孔乙己长衫打螺丝的局面——这就是我所谓的软阶层社会。
这些变化的背后,是当下教育回报在急剧降低,竞争压力极大。教育已经不能保证职业出路,导致家长与学生面对高考更为焦虑,这也是张雪峰之类实用主义者大行其道的原因。
在这样现实之下,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体制,认清教育本质,或者说本质之一,其实就是筛选。社会阶梯游戏中,必然有人被淘汰,有人被选出。有数据显示,211高校录取比例仅2.4%,985高校录取比例更低至0.8%,可见能够进入重点高校的,基本是百里挑一。更残酷的是,即使侥幸考上,也不能保证毕业之后就能如何。
虽然教育公平是人人都支持的口号,但是现实是,在压力之下,教育不可能人人平等,这甚至不是大学不够的问题,而是市场的竞争天性决定的。
首先,从个人而言,无论增加多少高校,无论民办还是公立,即使人人都可以上大学,大家还是要比拼,比如上的什么大学、什么专业、毕业什么学历……类似经验,在台湾地区可以看到。台湾2022学年度大学入学放榜录取率达98.94%,这意味着98.94%人可以读大学,但是,正如一句老话所说,人人都是大学生,那么也等于人人都不是大学生,或者说本科已经不够了,这就出现学历的通货膨胀,“本科多如狗,研究生遍地走”。
山河四省高等教育现状,其实也是大多数中国省份的现状。别的省份里,举全省之力只有一两所勉强能拿出手高校的省份不少,比如江西、广西与贵州等。你可能说,为什么不能把有名高校迁移过去,或者索性再建一些类似山河大学的高校?很简单,高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,一所大学之所以值钱,就是因为真不是有钱就可以达成(当然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行)。
众所周知,“985大学”也叫“985工程”,来自1998年的高层口号,“为了实现现代化,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。”而所谓211,就是后来强调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。不过这些名词现在都有点过时了,当下更流行的说法是双一流之类。但是注意,无论如何统计,大学扎堆经济发达地区是普遍现象,北京上海不说了,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省份就是江苏和广东等省份。
经济是关键:吸引更多人来就业发展,或许能诞生一所大学
这看起来有些不公平,但是想想也在情理之中。高等教育的发展,除了历史传统,本身就和经济水平直接相关,扎堆沿海城市,也在情理之中。大学除了大楼还需要有大师,而大师或者说人才,自然偏好经济发达地区。更不用说,好大学多并不等于高考录取就简单,就算是江苏,其考试难度也一直被认为是噩梦模式,而广东的北大清华录取率比起北京简直是没法看。
高等教育不均等确实存在,很多人呼吁了很多年,对策却不甚高明。可以说,各省高考难度录取率确实不一样,但是成因很复杂,如何分配高考名额才算公平见仁见智,如何解决不是一句口号可以完成。不少研究指出,政策干预对缩小优质高校入学率的地区差异影响有限,甚至可能带来其他风险和难题。
从这个意义而言,高等教育不均等应该改善,但是切忌强行硬性拉平。从这个意义而言,一个家乡没有985、211高校的学生,考到了一个有211或者985的地方,甚至去国外选择常青藤名校,这也是一种调节流动,也就是用脚投票。这种投票虽然艰难,但是也是一种经济选择,或许是调节教育公平的最平实思路。
山河大学也许建设不起来,但是山那边河那边如果有更多更好的学校,能拿出更多比例面向全国招生,毕业之后更多人能够在山那边河那边找到好的工作,这也许对于山河四省乃至全国学子更有意义。
本文系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,仅代表作者立场。
编辑|刘军
关键词: